“菜品多,每顿饭都换着花样做,营养又好吃!”每天三餐时间,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丰茂街道珉城社区的“民族团结食堂”十分热闹,社区的老老小小有序排队取餐、围桌而坐就餐,吃得喜笑颜开。
珉城社区成立于2017年10月,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而新设立的社区,居住着各族群众一万余人。近年来,社区以“铸牢”为主线,围绕建设“互嵌式”和谐社区,推动社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,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
“民族团结食堂”里的幸福味
“年轻人上班去了,想出去买点葱葱蒜蒜,可腿脚又不利索。”珉城社区居民陆德成今年70岁,住进县城后,他最发愁的还是三餐问题。
2023年,社区围绕“社区食堂连接千家万户”的便民定位,在既有住房和闲置场地基础上改扩建,打造“民族团结食堂”,引入有成熟运营机制的餐饮公司,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、多样化餐食服务。为让居民吃得更放心,该食堂实现菜品从源头到餐桌全程可视化、全透明、无死角监控,严把食材供应关、安全检测关、品质把握关、标准执行关。
“‘民族团结食堂’根据时令、天气等变化,适时按需变换菜谱、增设菜样,按照每周‘食材≥30种+膳食搭配≥20种’的搭配方式,定期优化食谱,满足社区不同年龄段就餐人员的需求。”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洪秀介绍,食堂还通过社区自己管账,降低10%的成本,让居民吃得更实惠。
食堂不仅解决日常就餐问题,还有“红白喜事”的承办功能。过去,社区有人搭棚子占道办酒席,邻居嫌吵,社区干部头疼。如今,《民族团结食堂红白喜事管理制度》贴墙公示:酒席统一价、每桌不超过10个菜、礼金上限200元。去年,食堂承办了20场宴席,场场热闹又舒心。
“办酒不铺张,省心又省钱。”社区居民韦大伯今年年初在“民族团结食堂”给大儿子办婚宴,食堂周到满意的服务让他轻松不少。
此外,社区把“兜底套餐”写进制度:外出务工子女可把餐费直接打进老人的食堂账户,老人“刷脸”就能吃饭;低保户、独居老人实名登记,每月餐费减免100元,截至目前,已有420人次享受减免,金额达12.6万元。
“食堂不能只烧火,还得有生火钱。”丰茂街道党工委书记范宏祥算过一笔账:每天300多人就餐,一年流水100余万元,可带动15名搬迁群众就业,人均月收入3000元。
“民族团结食堂”自运营以来,社区居委会协调公益性、自助服务岗位,以优惠政策激励社区居民就近就业。“食堂开业我就来应聘上班了,主要负责送货,家门口就能挣钱,一举两得。”社区居民吴云生说。
“红石榴格”里的邻里情
搬进新社区之初,居民也曾有小烦恼。“以前住山上,隔条沟都算远亲;现在就算住对门,大家也不好意思敲门了。”朱洪秀道出了搬迁群众最初的尴尬,“怎么让15栋楼、2311户居民的‘大杂居’变成‘大家庭’,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。”
社区将98名党员、楼栋长、群众代表纳入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,分管辖区4个“红石榴格”,各网格之间及时沟通,相关部门统筹协调,做到管理畅通有效。
每天上午9点,网格员蒙成芳穿上红马甲,带上记录各家情况的工作簿,开始“扫楼”。“张大爷,降压药别忘了吃。”“王大姐,你家娃放学要是没人管,就送到社区来照看,还能辅导作业。”这些看似简单的问候,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。
值得一提的是,社区还积极打造“矛盾纠纷调解室”,探索食堂运营与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基层治理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,将“繁琐事”放在饭桌上来,通过吃“和解饭”的方式来化解矛盾。
社区着力打造“15分钟党群服务圈”,针对辖区各族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,提供更加精细、暖心的服务,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此外,社区采用的积分制也让“好邻居”有了看得见的回报:尊老爱幼行为、参与社区治理,都能积5到10分,20分可换一顿免费餐。
“搬过来最大的变化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,读书、工作更便利,社区的治安也很好。”说起今非昔比的生活,居民黄荣江感谢党和政府好政策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。
如今,珉城社区先后获得“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“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等称号,已成为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样本。
夜幕降临,社区广场上,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,居民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,这一幕成为社区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。
(来源:中国民族报)